自汗 VS 盜汗 流汗反映身體患病警號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7/04/21 12:09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56

分享:

分享:

天氣回暖,容易出汗,雖然出汗有助排出體內毒素,但有中醫提醒,無故異常出汗或反映身體陰陽失調,現代人壓力大、生活習慣不健康,或導致出汗異常,而汗的顏色亦可揭示不同毛病。西醫亦指,突然多汗或顯示身體有毛病,例如患上癌症等。

出汗顏色 反映不同毛病

夏天將至,天文台早前預測,今年可能是10大最熱年份之一,東華三院註冊中醫師陳碩康指,中醫認為汗是人體陽氣蒸發津液出於體表而成,排汗可保證津液、氣血、陰陽平衡。

因外界環境影響,如炎熱的天氣、衣被過厚、情緒激動、運動等情況下,出汗均屬正常。

但不正常出汗或是患病警號,陳指因陰陽失調,腠理不固,並非因外界因素影響而出現的汗液外洩失常,就是中醫的「汗症」,主要分「自汗」和「盜汗」。白天靜止時,無勞動、日曬、發熱或穿厚衣而常出汗,或活動時汗流不止,稱為「自汗」。晚上睡覺時,如非因氣溫因素而汗出不止,睡醒後就汗止,屬「盜汗」。

現代人工作壓力大,長期精神緊張又缺乏運動,起居不規律,飲食生冷油膩之品,致氣虛而汗出異常。

出完汗 宜吃養陰清熱食品

汗的顏色亦可揭示各種毛病,陳指如汗色偏黃,會令衣服變色,口中黏膩,渴不欲飲,小便不利,舌苔黃膩,多屬濕熱內鬱之症;汗色淡如血,稱為「紅汗」、「血汗」或「肌衄」,多由火熱熾盛、迫血外溢所致,常出現在心火、肝火、胃火、肺熱、膽熱的患者,治療以清熱瀉火為主。出完汗亦要調理身體,陳建議多休息、及時補充水份和營養,避免吹風受冷;在夏季出汗後可食用生津止渴、養陰清熱、祛暑益氣食物,如西瓜、冬瓜、綠豆、西洋參等。

圖片來源:晴報

或患多汗症 體臭礙社交

至於西醫的角度,與出汗有關的常見問題包括多汗症和體味,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指,有27歲任職銀行出納的女性,雖然在室內工作有冷氣,但仍常出汗,並伴有體味,她用過止汗劑、敷茶包、打肉毒桿菌針等,仍未能根治,還被同事及客人投訴,最終被解僱,患者更因此不敢外出社交,成為「宅女」。數月前她接受微波止汗治療,體臭基本已消失,並重新找到工作及有正常社交。

陳厚毅解釋,出汗可為人體降溫及將身體毒素排出體外,但無故出很多汗,可能是患上多汗症,雖然多汗症未必會有體臭,但體臭多數與多汗有關。

多汗症成因不明,或與遺傳有關,亦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,如甲狀腺問題、癌症等。若突然異常多汗,可能反映身體有疾病。

他指多汗症以腋下、手掌和腳板較常見,「如出現在腋下,或引發臭味,亦可能致毛囊閉塞、進一步引致毛囊炎,或致真菌滋生。如手掌多汗,與人握手較尷尬。若腳板多汗,可能有香港腳,即腳癬。」

圖片來源:晴報

全文刊於《晴報》

《晴報》facebook

【其他熱話】男童手指被夾玻璃門隙 醫生提醒救人兩大忌

【其他熱話】香港第3大疾病殺手 拆解心臟病表徵

【其他熱話】贏在轉跑綫?趙榮德:很多DSE狀元來自普通幼小

撰文 : 晴報